《古代彩色宝石的评价》

内容提要:

《翼时代》

2014年12月秋冬刊

中国电信刊物

作者齐中和,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长期从事对古代宝石的研究。他所作的《明代宝石研究》中收录了明代出土的镶嵌宝石器数百件,并对超过半数器物的镶嵌宝石进行过材质鉴定,是目前国内收录明代镶嵌宝石器物最完整的。研究基于大量的实物检测依据,是这—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关键词:明代墓葬;出土宝石;古代宝石名称;宝石评价;材质检测。

宝石的概念

中国的现代宝石学受西方宝石学影响颇深,大致分为广义宝石和狭义宝石。西方宝石学认可的是狭义宝石,即单晶体矿物,如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祖母绿、水晶、碧玺等等。中国有悠久的玉文化和彩石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人们就在使用软玉、蛇纹石玉、玛瑙、燧石、绿松石、琥珀、孔雀石、砗磲等多晶体集合矿物和有机物,当时人们也把这些稀少、美观的石头当做宝物看待,因此此类又称为广义宝石。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宝石,全部是围绕作为舶来品的单晶体狭义宝石。

狭义宝石的出现

孕育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很早就对天然矿物产生兴趣并加以使用。但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宝石才逐渐随着丝绸之路的胡人传入中国。南京出土的宝石戒指,极有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出土钻石,透明无色的四面体,无论光泽和晶形都符合立方晶系的钻石原形。因为钻石极其坚硬,因此很有可能没有打磨,直接镶嵌在戒指上。戒指并不是中原文化,而是从中亚、西亚传入中国的。宁夏固原出土的海蓝色宝石挂坠,从镶嵌工艺看,带有明显的西域特点,很有可能是一颗海蓝宝石绿柱石矿物。自隋唐起,宝石使用越来越频繁,数量主要集中在皇家、贵族墓葬中。唐代何家村窖藏、法门寺地宫,都和皇家关系密切。宋代的高等级墓葬中,也有不少出土。元代形成了宝石的中国本土评价体系,宝石级别的评价有别于西方的4C+1T,即clarity\ carat weight\color\cut,transparency,颜色是首要评价标准,其次为大小、透明度、对净度和切工不是很重视。到明代初期,宝石结合皇家等级制度,形成了特有的皇权宝石文化。在明代晚期,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民间世俗宝石文化。至此,单晶体宝石矿物从偶然获得到主动利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本土宝石文化。不论宝石出现的早晚,现代意义的狭义单晶体“宝石”称谓,是源自宋代的。宋代以前文献里记载的宝石一词,多泛指稀有美观的石头。

古代宝石和玉石的社会公用

中国人崇尚玉石的文化从史前就已经形成,新石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就广泛使用玉石作为祭司和装饰品。汉代形成了玉石的随葬文化,这和当时信奉道家黄老学说,寻求升仙不无关系。儒家文化也促使了玉石文化的兴盛,玉石温良恭俭让的特征,使汉代人常以玉来比喻君子的德行。综上所述,玉石的社会公用一直围绕这早期祭司、道家升仙和儒家比德的。宝石是舶来品,最早随着丝绸之路,被中亚、西亚的商人和移民带入中土,在南北朝胡人墓葬多有发现。西方古代哲学,常用宝石比喻通达明澈的智慧,这种思想也随着佛教的兴盛传入中原。唐代皇家信奉佛教,法门寺地宫的宝石就是皇家供奉。目前发现唐宋时期的佛塔地宫常有宝石出土,出土的阿育王塔也有大量宝石镶嵌。宝石的社会公用最早是服务于佛教的。明代继承元代的传统,是宝石大发展时期,产生了特殊的宝石社会等级用途。宝石被皇家垄断,从洪武时期,一直明令官民士庶不得使用。所以宝石在中国历史中,是服务于佛教和社会等级制度的。

宝石的古代分级方法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看,有别于西方现代宝石学的净度、透度、颜色、切工、重量的评价标准,古代中国人唯独重视颜色。人们认为宝石有别于玉石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颜色。也着迷于宝石饱和艳丽的色泽,和强烈的金刚光泽,这些与玉石最大的区别,就形成了国人的主要审美依据被放大。中国古代并不是宝石的主要产地,获取宝石资源十分不易,所以对净度和透明度的要求属于次要的。明代人对宝石的分类,通常也以不同宝石的特有颜色区分。古代宝石基本不具备切工,几乎都是弧面随形打磨,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大小。山东省博物院藏鲁荒王朱檀墓出土金带扣镶嵌的33颗宝石,有一颗祖母绿是长方形平面切割,四边斜面切割,这种切工在明代是我至今普查的仅此一例。

明代宝石的来源

宝石:色泽鲜艳、光泽夺目、透明似水、硬度极强。不远万里,被西域商人带到中原。人们对这种舶来品趋之若鹜,皇家要独享这些美丽的石头,民间富贵家庭也私下从胡人手上购买一些。大家知道皇帝喜欢,就想办法巧取豪夺,再献给皇上身边的宠妃,以获得进阶官职的机会。宝石,是朝廷与东南亚海上贸易商品输出的贸易回购品之一,它易于携带且利润丰厚,被源源不断的引入中国。朝廷也在云南设立镇守太监,美其名曰镇守,实则帮皇帝开采宝矿,并且搜刮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土司王。土司也有主动进献的,当地百姓也多不堪其扰,民心思乱。这些宝石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茶马古道、东南海上贸易、和西部丝绸之路商人传入宫廷。宝石在明代,明令仅限于皇家使用,镇守云南的沐英家族墓葬,基本都出土宝石,说明也有借职务之便,私下僭越使用宝石的现象。外国使团进贡,也是输入途径之一,通常也可以获得皇家丰厚的回报。明代应该也有部分从元朝宫廷传承下来的宝石制品,朱檀墓金带扣上镶嵌的红蓝宝石,同明初其他墓葬出土宝石发色质地有明显区别。朱檀是朱元璋的爱子,很有可能这件就是前朝库府传承下来的遗物。而且带扣上混杂镶嵌不少绿松石和玛瑙,更符合蒙古少数民族的镶嵌习俗。

我曾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出土宝石材质检测后与文献记载的种类和描述对应,准确无误的恢复了宝石的古代名称。明代墓葬中普遍出土的矿物无外乎几种:蓝宝石、红宝石、无色蓝宝石、淡黄色蓝宝石、红色尖晶石、猫眼和祖母绿。《南村輟耕录》中依次记载为:青亚姑(亦作::鸦鹘 )、红亚姑、白亚姑、黄亚姑、红刺子、猫哺和助木刺。

元代时期宝石的名称

宝石在明代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它在古代的东西方,都蕴含着永恒的价值。人们使用它装饰、馈赠、收藏、贿赂、炫耀、供奉、贸易,甚至拿它充当货币或表示身份等级差异。黄金以两计算,玉以件计算,而一粒优质的宝石无论古今都须斥以巨资。它体积小,价值高,古代帝王把它当作表现身份等级的私人用品、皇权的象征,官员和富商不免僭越使用。宝石出土大多集中于明代,是明代朝廷与东南亚海上贸易商品输出的贸易回购品之一,它易于携带且利润丰厚,被源源不断的引入中国。我曾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出土宝石材质检测后与文献记载的种类和描述对应,准确无误的恢复了宝石的古代名称。明代墓葬中普遍出土的矿物无外乎几种:蓝宝石、红宝石、无色蓝宝石、淡黄色蓝宝石、红色尖晶石、猫眼和祖母绿。《南村輟耕录》中依次记载为:青亚姑(亦作::鸦鹘 )、红亚姑、白亚姑、黄亚姑、红刺子、猫哺和助木刺。

元代时期宝石的名称

宝石在明代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它在古代的东西方,都蕴含着永恒的价值。人们使用它装饰、馈赠、收藏、贿赂、炫耀、供奉、贸易,甚至拿它充当货币或表示身份等级差异。黄金以两计算,玉以件计算,而一粒优质的宝石无论古今都须斥以巨资。它体积小,价值高,古代帝王把它当作表现身份等级的私人用品、皇权的象征,官员和富商不免僭越使用。宝石出土大多集中于明代,是明代朝廷与东南亚海上贸易商品输出的贸易回购品之一,它易于携带且利润丰厚,被源源不断的引入中国。我曾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出土宝石材质检测后与文献记载的种类和描述对应,准确无误的恢复了宝石的古代名称。明代墓葬中普遍出土的矿物无外乎几种:蓝宝石、红宝石、无色蓝宝石、淡黄色蓝宝石、红色尖晶石、猫眼和祖母绿。《南村輟耕录》中依次记载为:青亚姑(亦作::鸦鹘 )、红亚姑、白亚姑、黄亚姑、红刺子、猫哺和助木刺。

《南村辍耕录》载:“红石头。四种,同出一坑,俱无白水。刺,淡红色,娇。避者达,深红色,石薄方娇。昔刺泥,黑红色。古木兰,红带黑黄不正之色,块虽大,石至低者。”红石头指的应该就是红色尖晶石,它是除红宝石外唯一足以细分类的红色出土宝石。尖晶石是以颜色、质地是否娇嫩为最主要分级依据的,古人观察它,认为它的特点是“娇”,并且都没有红宝石饱和的天鹅绒光泽。最上等的红色尖晶石叫红刺,呈浅红色质地娇嫩(图24-27)。中上等的,深红色,质地娇嫩,称避者达(图28)。中下等的呈黑红色,称昔刺泥(图29、30)。最下等的颜色黑黄不正,块头虽然大些,但属于最低等的尖晶石,叫古木兰(图31、32 )。这四种品质的尖晶石,同出于一坑。

黄色蓝宝石、无色蓝宝石

《南村辍耕录》中并未对这两种宝石分级,考古出土数量也极少。黄色蓝宝石见(图18-20),无色蓝宝石见(图21-23)。

猫睛

《南村辍耕录》载: “猫睛。真猫睛,中含活光一缕。走水石,新坑出者,似猫睛而无光。”猫睛的分级依据是中间像猫眼睛一个可以晃动的助光线。可以称的上猫睛的,中间一道光线灵活自如(图33-36)。另一种泥,和猫睛同出一坑光线分散不聚拢的,称作走水石(图37-40)。

祖母绿

《南村辍耕录》载:“绿石头。三种,同出一坑。助把避,上等暗深绿色。助木刺,中等明绿色。撒卜泥,下等带石,浅绿色。”祖母绿因为绿著称,自然人们以颜色作为评判优劣的首要标准,其次考虑洁净度。祖母绿最优质的,呈暗深绿色,浓郁深邃,称作助把避(图41)。明代比较常见的出土物,大多属于中等明绿色的祖母绿,元代称助木刺,明代典籍记做祖母碌,取波斯语祖母绿(zumurud )的谐音,后来也记做祖母绿,取其绿的特征(图42-44)。下等祖母绿叫撒卜泥,呈浅绿色,且石性很重。

结束语 

今天的人们很少有人了解我们的先人曾经拥有辉煌的宝石文化、特有的审美标准、独有的区别身份等级差异的用途。在对文献的整理和对出土物的观察中,经常会惊奇的发现古人知道的或许远比我们认为他们掌握的要丰富的多。古人发现了不同种类宝石颜色和饱和度的微小差别,红宝石饱和的天鹅绒光泽,红色尖晶石的娇嫩似水,用以区分宝石的品种。明代人同 样记录了宝石的硬度差别,《夜航船》中提到钻石“无坚不破,唯以羚羊角击之即碎”[2]。虽然以羚羊角击碎钻石并不一定准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以硬物敲击切割钻石的方法仍然被沿用。明代史料中记载海上贸易经常会回购金刚钻,但至今未发现出土物,元代曾有诗云“金刚碾碎鸦鹃石”,很有可能进口的所谓金刚钻不占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无色钻石,而是用作打磨高硬度宝石的天然工具。等等问题都须不断的发掘,或许有一天我们后人会惊奇的发现,古人了解的比我们认为他们知道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