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时代》
Vol.1.
《日本古名窑考察》
偶然的机缘,受邀前往日本高中授课,用业余时间走访了日本几大古代名窑。结合以往烧窑的经验,浅谈观察日本制瓷业的古与今。
日本成熟的烧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精美的人像、房屋模型。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灰陶人物建筑塑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在接下来的历史长河中,与不同民族的制瓷文化相融合,并衍生出具有民族特点的陶瓷文化。
日本陶瓷及茶道等文化生活,借鉴了中国战国至唐宋的文化元素,并加以创新,不能完全理解为中国古代风貌的活化石,而是已经经过相当改良的特有的日本民族文化产物。
越前烧
越前烧是日本最具盛名的古窑之一。其特点是古拙,厚重,高温烧成,让薪火的灰烬自由的附着在陶器表面,从而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器物形态通常不规则,配合手部的凹凸部位,给人自然古朴的适手感。越前烧创始于平安时代,江户末期至明治时期,逐渐衰落。近代经过窑业复兴,越前地区设立了专门的陶艺村,由火车站下车打车约15分钟,众多工艺师聚集于此,并相互学习,瓷业得以复兴。大部分窑口使用电窑,陶艺村也会定期烧柴窑。当地制壶成型工艺与宜兴相似,现代都使用石膏模按压脱模,壶内的球形多孔过滤网隆起星半球状,着水面积大,孔多而小,过滤细且不影响出水量,具有独特的日式风格。
濑户烧
濑户窑为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古陶窑之一。早期濑户窑烧造农用的瓮、罐、储水器等大件器物。鎌仓时期开始烧制青瓷,类似中国原始青瓷,烧制灰黄色调的茶器,当地称为濑户黄。
濑户窑的兴起,得力于室町时代中期开始的饮茶风尚,从而开始烧制与茶相关的各类器皿。濑户窑与日本传统的古拙风不同,受中国古代制瓷影响,使用材料颜色丰富,最有特点的是濑户黄器。现代濑户 地区也以其发达的瓷土加工业丽闻名。器物风格与其他地区相互借鉴,品类丰富,单色、多色釉器皿,精美的绞胎工艺及传统的黄绿青瓷都可以见到。
常滑烧
常滑窑为日本著名古窑之一,位于爱知县。烧造可以源于千年以前。早期作品不上釉,这种技法被称为“自然釉”。苍劲古拙的大瓶子、罐子是常滑窑的代表器。早期烧造大件生活器物,桃山时代开始烧制茶具,现代常滑窑将传统的生活器物演变成瓶罐等观赏器,风格古朴天成。当地盛产富含铁元素的泥料,产品多为红、黑,白陶制品,其中以“朱泥”红陶最为著名。古拙的器物外观朴素,千变万化,给人轻松自然的美感,与习惯于精工细作的中国传统制瓷,有很大区别。往往窑瑕,也被作为自然元素来加以运用。成器以轮旋或模塑成型,再加以刻划纹饰。特有的“盐烧”法,是位于海滨的常滑窑独有的特点。成器再经过羽毛反复打磨,呈丝绢光泽。
前往常滑窑,由名古屋中央车站出发,乘坐城际列车往常滑国际机场方向,提前一站在常滑市下车。整个常滑市只有四五家酒店,住宿须提前预定。常滑车站有一间长期展厅,作为当地制瓷师的专题展销用途。
信乐烧
滋贺县的信乐烧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始烧于奈 良时代,已经有—干多年的历史。早期信乐烧生产一种素烧的土陶器,被称为“须惠器”。镰仓时代始烧褐色陶器。胎土制作工艺特殊,使用成分不纯且杂仁富的泥土。胎土内掺入大小颗粒不一的长石,烧造的时候收缩率不同而使器物扭曲变形。原本粗糙的技术,却产生了另一种古拙的质感,一种不加掩饰的美。
备前烧
备前烧曾经是昭和时期皇室的御用瓷器,日本古窑之一。传统的备前烧都不上釉,不绘画,以“火”的控制技巧为特点,来制作陶器。备前烧的器物是使用稻田里的泥土烧制而成,不加纹饰和彩绘。因为土壤中含铁量高,通常一件器物要烧几天,烧制时间的长短,还原氧化环境的控制,决定器物的最终效果,没有一件备前烧是一样的。工匠巧妙的使用红松(赤松木)柴火的灰烬,污染器物,反而成为了浑然天成的纹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茶器。因为火是备前烧的最大亮点,因此通常其他地区三天可以完成烧窑,备前烧却要经历十天至半月的漫长烘焙过程。
成型大多使用捏制和泥条盘筑,不用轮旋,因此器物多扭曲变形。陶土经过粗筛,混入砂砾,在高温下烧成。随着工艺的进化,信乐烧也尝试使用灰绿色的高温釉。窑灰、窑瑕、黑褐色央、柴灰、黑斑等瑕疵,反而成为了装饰手法,不加掩饰。
泥料加工
制作泥料的工厂由自动化机械完成,并不需要很多人工。筛选的过程由振动筛,破碎机,洗砂机等自动化机械完成。自动传输带把石料送至粉碎车间。粉碎方式大约有几种:冲击式、反击式、颚式粉碎法。筛选的过程由振动筛和洗砂机进一步细化。再经过高压磨成粗粉或细粉等不同颗粒大小的成料,以满足不同用途。游走在泥料工厂群之间,机器在运转,却看不到几个人。卡车穿梭在工厂之间,泥料装在圆柱形编织袋里,每坨直径大约一米五,高一米二左右。
釉料
釉料,指的是器物外面的一层透明釉,可分为无色透明釉、颜色釉、窑变釉。在日本几乎买不到烧制器物的釉,通常各家制作自己的釉水,因此市场上不会有雷同,也避免了行业的恶性竞争。如果有专门经营釉料的业,各家窑口难免产品雷同,最后损害彼此的利益。在中国卖釉是一专门的行业,因此一种新的釉料上市,几百家都在使用,相互容易模仿,价格不断走低。日本制瓷人也绝对不会因为获利而出售自己的釉料。
彩料
彩料,指绘画使用的矿物发色颜料,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因为彩料的用途是绘画,也不存在什么个性可言。日本制瓷业有专门的彩料店,颜色选择丰富。釉上彩料分为含铅和不合铅彩料。含铅彩料光泽度高,通常在装饰器上绘画。不含铅的彩料,使用在饮食器皿上,无毒无害。釉下彩料都是无铅无公害的。釉上彩料的调和剂分为:水调和彩料和油调和彩料。水调和彩料易于绘画流畅,油调和彩料使用樟脑油和乳香油,相比之下烧成后更不容易磨损脱落。
窑的概念
所谓“窑”、“烧”,如常华窑、越前烧、等等,指的不是一个窑口,而是一个地区的具有相似风格的制瓷群体。他们聚集在一起,用不同的技法,实现着同一个地域文化风格。
元素的运用
通过元素的合理搭配而产生美,是日本陶瓷制造的亮点。每种材料都是具有独立性格的元素。泥料可以分为细泥、粗泥、细沙、粗砂;釉水有高温、中温、低温;光泽有高光、亚光,无光、金属光;釉料分为釉上彩、釉下彩;纹饰如刻划、戳印、拍印、堆塑更加丰富;施彩方法可以单色、多色或叠色。每种元素都具有特定的属性,熟悉属性,并且合理搭配,再结合用途,以达到所谓“和”、“适合”、“恰当”的美感。普通的材料被合理的运用,多了份趣味和禅意,常令人惊呼“原来这样也可以”。通常设计尊重器皿的用途。
禅意和趣味
日本制瓷重视禅意和趣味。例如樱花季节,我和朋友在小店里慵懒的点了一块蛋糕,吃完发现盘底有几片樱花瓣,顿感心里暖暖的。在实现禅意的道路上,日本制瓷业已经摆脱了迷信材料的束缚。又比如在冰淇淋店享用的一个芒果球,黄色陶盘上洒落的乳白色无光白釉,好像化了的白色冰淇淋,颜色丰富,温暖诙谐。
个性的价值
日本制瓷,每家风格各异,很难看到两家相似的。大家彼此尊重相互的思想价值,并且重视保留自身的性格和特点,不会轻易地仿效。
不保守
走访期间和当地的制瓷师交流取经,日本艺术家并不保守,有问必答,并且耐心的把看似最重要的温度曲线,制作成型工艺教给我。好像他们并不担心我会学他或者效仿他。可能是语言能够比较顺畅交流,相谈甚欢,他们能够给予我的核心信息令我感慨他们的自信,这种自信应该源自于独立且善于学习和思考。
日本制瓷人崇尚人为控制和自然造化的结合,以达到“人为和自然地完美统一”。他们使用生活中任何材料,如麻布、自行车条、银针等等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制作工具,合理的搭配元素。材料不分贵贱,釉料也无所谓好坏。将变形的器物锤打出不同的面,面受光就产生了线条,釉水搭配产生层次感,在瓷器上尽情的控制和挥洒。泥料、釉水和成型工艺看似普通,但搭配在一起却相当协调,相互融合。浓郁的设计感受到日本浮世绘艺术影响。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日本制瓷业形成了自己独特,重质感、重视设计、重搭配、重用途的禅意风格。在茶文化兴盛的今天,不断流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