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未清初,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期,中国向欧美出口大量瓷偶。欧洲至今还有大量存世,瓷偶主要以动物和人物为主,这些玩偶不但精美喜人,而且成为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商品,也鉴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
欧洲的贸易公司购买和零售这类瓷偶,并不算什么赚钱的买卖。这类商品稀有、价高,且易碎。从当时遗留下来的贸易订单来看,这种商品大多是私人定制的收藏品。欧洲人遗留的一些记录,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这种特殊瓷器的采购、零售和使用情况。这些瓷偶同时具有宗教性,装饰性、实用性等用途。这篇介绍性小文,还会从一些现存的遗物出发,介绍瓷偶的制造、出口及用途。
中国的瓷偶
古代中国有制作陶俑和脊俑的习俗。新石器时代人们制作泥质神像,春秋兴起用陶俑随葬,生活中则更多的是角瓷制作宗教崇拜偶像,比如观音像,或道教的真武大帝。以瓷偶当做家居装饰应该属于西方文化,古代中国的家居很少会陈列人形器物,因为同时存在着人俑的随葬习俗。博物馆里看到的,大多是镇墓兽,镇墓天神俑,文官俑,仪仗俑,胡人俑,侍女俑等等。瓷偶被当作装饰、欣赏的对象,把瓷偶作为单纯陈列和观赏,相对在欧美比较流行。直到今天,在欧洲和美国的华人杂货里,还会销售这种反应生活,趣味丛生的瓷器。现代的家居人像工艺品,则摆脱了传统的丧葬习俗,接纳了西方情调。
中国现存出口瓷偶的记录、文章、绘画极少,而热忠于保存记录的欧洲人则保留了大量相关的信息。一件18世纪早期的出口瓷盘上绘画一婴儿手持莲花,脚下有个基座,应该就是瓷偶的形象,他和身边的鸭子隐身为“和合二仙。”出口器物中,也常有鸭子的造型。中国出口的瓷偶,基本上是欧洲同类产品的翻版,在乾隆皇帝的督陶官-唐英向宫廷进贡瓷器的描述中,唐英提及进贡有模仿欧洲制造的瓷偶 “皆为模制,并施刻划和浮雕工艺。”
瓷偶的加工
国蔫法国基督教会传Pere d,Entrecolles ( 1700-1750?)是最早记录瓷偶加工的西方人。他亲眼目睹了制作的全过程,并详细记录。他在1712年和l722年写给上级的两封书信中对陶瓷制作的描述可以对应一件19世纪早期中国出口的水粉画。他在信中说道“……这些瓷偶大多是用模子制作的,还有手塑的:动物、奇艺风格俑、神像、半身像,都是欧洲人预定的。模制是把三、四块部件拼合,接下来用工具修整,瓷偶是中空的,最后还不忘抛光或加上几道刻划。花朵和其他附加装饰,不采用浮雕,而是使用印戳和模塑。画工还会加上金色蕾丝花边,就像那些衣服的花边一样……”。“……关于那些模具,我有幸亲眼目睹。当交给他们一个无法使用轮盘完成的样品时,他们制作并使用模子。工匠用瓷土样品包裹起来,然后将模子切分成若干块,缓慢阴干。当工匠准备使用模具之前,他们把模具放在炉火附近烘烤一段时间。再放入一定量的瓷土后,按器壁薄厚的要求用手指按压每寸及缝隙,入炉前等几分钟,瓷土渐渐失去水分收缩,动与模具分离。我亲眼目睹他们制作动物偶的时候,先让瓷土变干些,然后塑造形体,之后用凿子似的工具修整,安装单独塑造的其他部位,擦亮然后入炉烧制。这类瓷器做起来很繁琐,制作要求也比较高。然后上彩,描金,第二次入炉烘培。制作出来的瓷偶极令人喜爱……”
在D,entrecolles的信中,他介绍了用模具制造人偶和动物偶的方法。 “中国人制作的产品十分令人新奇,他们最擅长制作鬼灵精怪的产品,以动物偶为代表。他们做的鸭子和乌龟都可以漂浮在水上。我亲眼看到过一只猫,栩栩如生,像活的一样。在它的脑袋里有一盏灯,两只眼睛发出火焰的光芒,制作工匠向我保证,夜里老鼠看到它会魂飞魄散。他们还制造了大量的观音立像,观音在中图是非常受欢迎的‘女神。在他的手中抱着一个孩子,不孕的妇女向她祈求子嗣。她相当于西方的维纳斯和戴安娜女神,唯一不同的是,她比维纳斯和戴安娜看起来极其谦逊质朴。”
这些在entrecolles信中提及的神像瓷偶,如观音,大部分是德化窑的产品,牠们原本为中国国内市场制作,但同时被欧洲人作为异域风情来收藏。另外,一种单独或成组的西方人形瓷偶,当时被称作“Dutchman荷兰人”或“Dutch familly荷兰家庭,”在欧洲也很盛行。那些福建德化窑生产的透明釉、无装饰的白瓷偶,被欧洲人称作“Blance de Chine中国白。”
东印度公司最初进口这种瓷偶仅仅出于新奇。 1681年,东印度公司向Tonkin(越南北部地区和Amoy地区下达采购令:“订购各种款式、型号、颜色的杯子和各种形式的小玩具…越怪异(新奇)越好。”毋庸置疑的,这些所谓的“玩具”中包括德化窑的瓷偶。制作这种瓷偶的传统一直延续了整个18世纪,除了少数福建德化窑的瓷偶和极少数宜兴烧制的瓷偶外,其他产大多产自江西景德镇。
上釉和施彩是陶瓷加的最后一个步骤,中国古代低温铅釉大量出现于汉代至唐代对随葬陶器的装饰,高温釉出现相对晚些。最终低温釉( enemal)被施加在高温釉( glaze)上面来表现更多元的装饰效果。通常瓷偶的一些部位并不施釉,尤其是面部和手部,他给工匠更多空间发挥对细节的处理。
有一些出口瓷偶上,施了朱砂彩绘( vermilion)。D,entrecolles进而介绍了这种“冷绘朱砂”的技法,英文称作“cold-painting in vermilion.”他在信中写到: “他们对这些中国瓷偶在烧制后,在特定的地方施加朱砂彩绘,特别是在动物的嘴唇部位,但是这些颜色从未被烘烤过,因为一旦加热,颜色就会消失,而且不容易保存,非常容易磨损。其他的颜色(低睜唇部位,但是这些颜色从未被烘烤过,因为一旦加热,颜色就会消失,而且不容易保存,非常容易磨损。其他的颜色(低温彩釉),都经过再次的烘烤。“彩绘瓷偶( 1662-1722),嘴唇位置的朱砂彩绘已经无存。
这种被称作‘“冷绘;的工艺,在瓷偶发货前才绘制上去。特别是在青花瓷、青瓷的透明釉上出现。在当盹的史料中常以“colored”来形容相关工艺。1780年,一家荷兰船运商贸公司,在档案记录中抱怨道:“其中一些商品用‘水彩’绘画的部位,颜色在潮湿的环境下会自然退去。”在这里,这个荷兰的船运公司,误把“冷绘朱砂”当作了“水彩。”这时期的史料中,大多把冷(cold-painting),单色高温釉(monochrome),多色低温釉(polychrome)统称为painted(彩绘)或colored(着色)。 .
每艘海船都携带一定仓位的瓷器,它与茶叶的比例是6:72(%),22%为其他商品。很遗憾,17、18世纪航海记录对运输的陶瓷缺乏描述。对数量的记录却十分详细。瓷器订单一般以“吨”来计算。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商贸公司通常对瓷器形容为“实用useful” 、“廉rcheap”和“普通ordinary,”并不是我们传统认为的高档商品,其中餐具是最主要的。但每艘商船上都会携带一定量的瓷器作为船只航行中的“压仓“物。瓷偶只占据出口陶瓷的一小部分。1699年,Nassau号商船运载的422,000件瓷器中仅有瓷偶302件,包括素白瓷,鎏金的和彩绘的。1760年,三艘开往丹麦的商船共运载瓷器524,906件,其中之“15件兔子和42件各式的人偶。”荷兰东印度公司,从1729-1793年的瓷器采购清单中记载:“1747年,公司采购了240件德化窑塑像;1760年采购1360件瓷偶;1778年,采购1024件; 1780年采购1243件伊万里风格塑像。”
这时期,贸易公司通常会抱怨销售这些瓷偶的利润微薄,这些“无用的商品”仅作为压仓物(ballast)和铺垫物(flooring )。1706年12日18日,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对采购员下令“不要采购瓷偶,因为他们既占地方又太轻。此外不要买大号的罐子( jars),有口的烧杯 (beakers)和塑(mages),因为这些东西不够沉。”荷兰东印度公司(VOC )同样对这些物品并无热衷,但仍然会按订单要求有少量采购,比如牛型和野猪头的带盖汤碗(tureen )。至1799年1月21日,广州代理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决策者建议不要再购买瓷器,主要原因是欧洲 由德国梅森公司率先在当地找到了高岭土,接着是英国的骨瓷,欧洲已可以制作优质的瓷器,并且高税率使得进口中国瓷器的利润微薄。东印度公司停止进口中国瓷器的同时,继而大力鼓励私人贸易瓷器。
私人贸易
私人贸易主要由公司的领导者、船长和船员私下进行。瓷偶在贸易中仍然占据极小的份额。私人贸易内容有茶和餐桌用品,如徽章瓷(Armorial)、银器、家具、纺织品、墙纸和一些杂锄。私人贸易出现很早,随着发展,会对公司贸易产生一定的竞争。早在160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经下令禁止私人贸易,因为他们对公司产生了威胁。1634年,一项判决允许私人贸易携带物品不超过100先令。法令的副条规定: “任何东印度公司的员工,禁止在口岸或航海中,卖掉衣服或以自己的衣服来交换瓷器。”另一份法案规定,自1645年12月1 8日起,禁止从东印度群岛夹带商品回欧洲,违者严惩。虽然这条法令在1681年被重申,不过丝毫没有减少船员的走私。航海归来后,向船员购买商品必须由拍卖行拍卖,并由东印度公司抽取一部分所得,欧洲拍卖行业应运而生。即使那些物品仅仅供私人使用,东印度公司也会向使用者每年收取所谓“储藏费用”的使用费。无处不在的榨取,促进了更隐秘的走私。
纵观明清出口瓷历史,瓷偶在16-18世纪海上贸易中的数量,是相当少的,仅占商船货物比例约6%。主要包括人物和动物偶两类。人物有:摔跤手,男人,骑羚羊的人,拉着马的人,荷兰风等。动物有:鸡、鸭、鱼、野猪、马、海豚、羚羊、半狮半鹰的怪兽、牛、狗、天鹅、老虎、蟾蜍、水牛、鹰、骆驼、海马等。这些小瓷偶大部分是德化窑的产品,也有极少的宜兴制作,其余的来自景德镇。他们的价格从廉价到昂贵由工艺决定,中国人按照客户的审美对欧洲人形象的瓷偶进行了写冀处理,衣物表面的装饰有云纹、扁菊纹、牡丹纹、唐草纹、回文等,看似是欧洲人的形象,却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图17),很好的记载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